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培训后基层医师应用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防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促进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防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推广应用。方法:采用多中心中央随机将112例患者分为试验组56例,对照组56例,分别给予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及单独应用旋提手法治疗,观察2组的疗效及3个月内的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可以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总体症状体征,疗效在疗程结束后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3个月时,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的复发率都为2%;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4%、10%。结论:试验组(旋提手法+颈椎康复操)及对照组(单纯旋提手法)对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整体而言均有很好的疗效,试验组总体上疗效更持久,颈椎康复操的锻炼对于预防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对腰椎软骨终板钙化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30只2月龄和7月龄健康雄性长爪沙鼠,分别喂养至2月龄(50~60 g)和12月龄(60~80 g)建立老龄沙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5组:正常组(n=6),模型组(n=6,给予生理盐水4 ml/kg,灌胃30 d),补肾活血方低剂量组(n=6,给予补肾活血方1.9×10-3 ml/g灌胃30 d),补肾活血方中剂量组(n=6,给予补肾活血方3.8×10-3 ml/g灌胃30 d),补肾活血方高剂量组(n=6,给予补肾活血方7.6×10-3ml/g灌胃30 d),干预组从7月龄开始连续给药1.36 g,30 d。正常组2月龄及其他组12个月龄时处死动物,取腰椎间盘组织,HE染色体视法分析腰椎体软骨终板组织形态学、血管芽面积、非钙化/钙化层比值,兔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测定软骨终板X型胶原、BMPs的表达。结果:软骨终板血管芽相对面积测量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活血方中剂量组,正常组增高(P0.05),大、小剂量组虽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骨终板非钙化层/钙化层厚度比值测量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活血方中剂量、正常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补肾活血方大、小剂量组虽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软骨终板X型胶原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补肾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MPs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补肾活血方中剂量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小剂量组虽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中剂量可延缓增龄过程中椎间盘软骨终板钙化,提示可作为早期椎间盘退变的预防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针刀"有限"减压法治疗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chronic compartment syndrome,CCS)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病例尾号将59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针刀常规松解法治疗,治疗组30 例采用针刀"有限"减压法治疗,在第1 次、第2 次治疗前和治疗3 个月后,分别进行疼痛视觉...  相似文献   
4.
5.
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脊柱相关疾病,不仅包括颈、背、腰和四肢疼痛,还包括内科、神经科、五官科等部分疾病.推拿手法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脊柱推拿手法中包含力学因素和力学特征,因而,脊柱推拿的生物力学研究尤为重要,尤其在推拿手法的设计和改进、避免手法不良反应和阐述推拿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因此笔者对近20年来国内有关脊柱手法生物力学的资料进行整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储药罐疗法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66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试验组采用储药罐疗法,对照组采用平衡罐疗法。每3天1次,7天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4、7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变化。结果试验组从治疗第1天开始、对照组从治疗第4天开始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从治疗第1天开始,2组疼痛VAS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试验组疼痛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储药罐疗法效果优于平衡罐疗法,且起效时间更早。  相似文献   
7.
目前,骨质疏松症(OP)的防治主要集中于抑制骨吸收,但其局限性已显现。近年文献报道,血管生成与OP关系密切,而且发现血管生成与骨代谢间存在特定的“耦合”关系。血管生成,尤其是H型血管,可能通过影响骨形成、骨吸收及骨重塑进程的方式,在OP发生、发展及防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重点梳理血管生成与骨代谢和0P之间的关系,可更全面、系统地认识OP,为其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腰部软组织张力测定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治疗过程中作为疗效评价客观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选取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以1∶1的比例分为银质针与中药熏蒸组。银质针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8~55岁,平均(45.70±4.15)岁,采用银质针透热治疗;中药熏蒸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7~55岁,平均(43.03±5.86)岁,采用中药熏蒸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力-位移距离(FDD)、能量吸收比(S)的变化,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积分(VAS)、罗兰德-莫里斯功能障碍量表(RMDQ)进行疗效评价。结果:①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3个月银质针组VAS评分分别为4.77±0.78、1.99±1.08、2.55±0.94,中药熏蒸组分别为4.43±0.61、2.48±0.71、3.05±0.86。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P〈0.05)。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银质针组较中药熏蒸组镇痛效果更为明显(P〈0.05)。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3个月时银质针组RMDQ分别为13.63±1.96、5.87±2.33、6.53±2.89;中药熏蒸组分别为13.40±2.01、6.90±2.31、9.23±2.87。组间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银质针组与中药熏蒸组都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腰痛所引起的功能障碍,银质针的治疗效果更为持久。②治疗后1周及3个月随访时,银质针组患侧多裂肌及竖脊肌、健侧多裂肌的FDD均明显增加(P〈0.05);中药熏蒸组治疗后1周患侧和健侧多裂肌及竖脊肌的FDD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3个月时患侧多裂肌及竖脊肌FD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1周,银质针组患侧多裂肌及竖脊肌FDD增加更为明显(P〈0.05),而健侧多裂肌及竖脊肌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银质针组患侧及健侧两组肌肉的FDD均明显较高(P〉0.01)。③患侧多裂肌与竖脊肌的FDD差值与VAS及RMDQ差值存在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R分别为0.517,0.811,0.746、0.625,P值分别为0.015,0.041,0.045、0.017。腰部软组织张力指标改善的变化趋势与症状、功能、生活质量改善的变化趋势一致,具有相关性。结论:软组织张力的测试可以有效地反映慢性腰痛患者的疼痛强度和腰部功能障碍的程度,提高慢性腰痛的疗效评价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加味方在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术后常规预防感染+当归补血汤加味方治疗;对照组术后常规预防感染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引流量、体温、疼痛评分、血红蛋白(Hgb)及红细胞(RBC)计数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2组组间患者引流量、体温峰值、疼痛评分,以及术后第1、3天Hgb值、第1天RB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热天数,以及术后第10天Hgb,术后第3、10天RB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补血汤加味方对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的改善贫血,减少术后发热时间作用疗效确定。  相似文献   
10.
王迪  罗杰  李家东  裴明明  张威 《中国骨伤》2016,29(9):831-835
目的 :观察骶尾手法治疗尾骨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7月,共纳入184例骶尾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男26例,女65例,平均年龄(39.63±11.62)岁;对照组男31例,女62例,平均年龄(41.47±11.56)岁。治疗组采用骶尾手法治疗,每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涂抹,每日2次,2周为1个疗程。在病例筛选入组的当天及之后第2、7、14天和治疗后3个月的5个时间点进行临床观察。通过比较两组的VAS疼痛分值、骶尾痛评分表分值和压痛程度等评价骶尾手法的疗效。结果:骶尾痛VAS分值的组内比较,两组均从第2天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各时点VAS差值的组间比较,治疗组大于对照组,从第2天开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各时点骶尾痛评分表总分差值的组间比较,治疗组大于对照组,从第2天开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各时点压痛程度的组间比较,从第2天开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骶尾手法能够明显改善骶尾部疼痛症状,治疗骶尾痛的疗效优于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且作用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